74年前的今天,“第一犁”唤醒黑土地
发布时间:2021-06-24 01:30:40浏览次数:533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有把犁杖,静静地卧在展台上。这就是北大荒人使用过的“第一犁”。正是这把“犁”,让拓荒者们在亘古荒原上演绎了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壮举。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东北部分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试办国营农场,进行机械化试验,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
1947年,李在人在松江省建设厅担任主任秘书,6月初的一个下午,时任省长冯仲云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负责筹建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省政府调拨了3台旧拖拉机,一台用木炭做燃料的汽车,5名工作人员,11名技术人员。6月13日,“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成立。冯仲云省长签署任命,李在人为场长,刘岑为副场长。因为没有机械设备,农场就在一个俄罗斯人开设的小工厂里买了伪满遗留下来的两台四铧沙克犁,两台圆盘耙及割草机、搂草机等十几件农机具,从外县调来了旧“火犁”等,又从阿城糖厂买来了11匹役马,三台胶轮车,省政府还给了一台烧木炭的汽车。
6月上旬,大家从哈尔滨出发,来到珠河县一面坡太平沟小山子,当天搭起锅灶。场部设在小太平沟,并在一面坡车站设立了交通站。农场从当地招收了14名农业工人。6月13日,开始开荒生产,农场正式成立。这里群山环抱,一条条山梁之间,形成了一片片狭长的低谷平原。李在人和刘岑带领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考察地势和荒原。进入8月份,雨季来临,山水顺坡而下,低谷处成了水塘,高岗地地表水分也饱和了,土质更加粘重,机车无法作业,只能用“第一犁”这样的原始木犁开垦。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斗,农场开垦出了93公顷土地,再没有荒地可开了,只好另找荒原。
几个月实践后,发现该地垦荒点土地零散,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机械耕作,1948年3月,他们全部搬迁到延寿县中和镇一带开荒。这里原始荒原一眼望不到边,地势低洼,不适合机械作业。最终也只能选择“第一犁”这样的原始木犁作业。在完成播种面积7950亩后,经省政府同意,他们又于8月向牡丹江地区转移,场名改为松江省机械农场,主力垦荒队进驻宁安县兰岗、石头一带,当年开荒两万多亩,同时接收了原县大队畜牧场和护路警察队垦荒点,并入耕地万余亩,牲畜近万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1948年底,全场干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训,这时发现农场战线太长,指挥不便,又把原来在延寿的留守人员与当地农场合并,后来改称庆阳农场。其余全部人马集中到宁安县境内,场名又因地得名,1952年定名为松江省国营宁安农场。1947年创建的农场除了宁安以外,还有通北机械农场和赵光机械农场。从“第一犁”背后的垦荒故事可以看出,当年开发北大荒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
垦荒初期生活异常艰苦,北大荒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汗水和青春浇灌出无悔的人生。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以奉献自己、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为己任,树起了一座不朽的北大荒精神丰碑。